「艺术家工作室设计」艺术家工作室设计说明

体育正文 222 0

艺术家工作室设计

艺术家工作室设计说明

艺术家工作室有那么神秘吗

艺术家的工作室往往隐匿于作品之后,不为公众所见。但恰恰是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他们思考、独处、想象,度过创作的大部分时光。 工作室里隐藏着艺术家最真实的自我,以及最本源的艺术幻想。倘若能直面其工作室,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乔空间现场图艺术家如何看自己的工作室?2016年9月8日至10月21日,上海西岸的乔空间举办视角特殊的“工作室”群展。丁乙、贾蔼力、刘建华、刘韡、刘小东、毛焰、徐震、杨福东、严培明、曾梵志、张恩利、张晓刚等十二位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参展,以自己的视角呈现了各自的工作室与工作状态。乔空间现场图丁乙“绘画让我享有独处,工作室正是思想和体验的个人场所。”丁乙工作室丁乙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者。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丁乙就以“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主要的视觉符号构造画面,形成其标志性风格。他将这无意义的形式符号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反映事物的本质,语境则是中国工业化发展步伐下的城市环境。有意思的是,丁乙的工作室与展览地“乔空间”仅一墙之隔。在本次展览中,通过墙壁上一个可供观看的小孔,观众得以“窥视”艺术家的日常与创作。贾蔼力“艺术工作好似那旷野中孤独行走的萨满,于三界中无所谓沉沦或觉醒……”贾蔼力《未命名》,2016,摄影,180×240 cm画家贾蔼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其画作习惯以巨幅呈现,大多具有灰蓝调的叙事风格,作品中常有末世废墟场景。对于工作室,他是这样描述的:“艺术是心灵的光,照亮思想的尘埃。”刘建华“工作室是艺术的磁场、是港口、是聚散地、是产生想象力的地方,是个不可思议的大容器……”刘建华《无题》,2012-2016,摄影,30×40 cm×30刘建华《白纸》,2012-2016,瓷,120×90×0.5 cm刘建华,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以陶瓷和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近年来,刘建华的关注点逐渐从社会问题转到对内心深层的探索,作品趋向简洁而富有禅意。他向观众呈示了作品《白纸》在工作室的完成过程,也是艺术家内心体验及物的感悟过程,“人们在面对似乎空白无迹的形态时,用心去书写不同的心理感受......”刘韡“工作室于我而言曾是现实的落点,作品在其中是思考的残留物,更是自然景观。”刘韡,展览现场刘韡以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不同媒介来进行创作。这是一位难以简单界定类别的艺术家,既有与城市息息相关的、激进的混乱,也有与历史沟通的平静。自2006年起的十年间,刘韡的工作室位于环铁艺术区附近,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儿生活着社会末梢的人群,也是我们真正的现实”。最近,刘韡搬到了新的工作室,这个展览也是辞旧。刘小东“用脚手架、帆布搭个十平米的棚子,在里面画画,画完拆除。这就是我的工作室。”刘小东,《<青藏铁路>调色板》,2007,喷墨打印,120×80 cm刘小东《<青藏铁路>工作室》,2007,喷墨打印,80×120 cm2004年以来,画家刘小东在多个国家与地区进行大型野外写生项目,“近些年在外面画画的时候多,城里的工作室基本变成了歇脚的仓库。”在旷野、街角或山沟水边,请当地工人搭起挡风遮雨的棚子,刘小东就可以作画。画完了,“拆掉棚子恢复原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毛焰“我喜欢画室里的光/投射在画布上/以及那些未完之作/均匀而细腻/杰出的光/也投射到这些作品的背后——/一个隐匿无形的虚空/并且/它们似乎更为强大”毛焰,《画室即景之一》,2016,喷墨打印,110×75 cm毛焰,《画室即景之三》,2016,喷墨打印,110×75 cm画家毛焰两年前开始写诗,工作室里有很多鞋子和空酒瓶,还在醒目位置放着一只公仔布娃娃。当然还有他那些被关注和谈论的肖像作品。毛焰说,“那个布娃娃,是在国外买的,它一动不动,所以很重要。”徐震“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工作室。”徐震,《<天下>作品制作常见问题汇总》,2016,照片,彩色打印,尺寸可变,没顶公司出品 徐震的艺术家身份之外,还是策展人和当代艺术创作公司没顶公司的创始人。不同于其他艺术家,徐震的公司就是他的工作室。参展照片源自没顶公司制作部门在制作《天下》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徐震选择这一组作品参展,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工作室里的工作状态。
艺术家的工作室往往隐匿于作品之后,不为公众所见。但恰恰是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他们思考、独处、想象,度过创作的大部分时光。 工作室里隐藏着艺术家最真实的自我,以及最本源的艺术幻想。倘若能直面其工作室,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乔空间现场图 艺术家如何看自己的工作室?2016年9月8日至10月21日,上海西岸的乔空间举办视角特殊的“工作室”群展。丁乙、贾蔼力、刘建华、刘韡、刘小东、毛焰、徐震、杨福东、严培明、曾梵志、张恩利、张晓刚等十二位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参展,以自己的视角呈现了各自的工作室与工作状态。
艺术家工作室有那么神秘吗

Simon Ma--马兴文,是个艺术家吗?

Simon Ma (马兴文先生) 华裔建筑.艺术室内设计师 艺术领域的“全才”狮子座的Simon Ma(马兴文)生于香港,七岁学画,师从国画大师范婴子登门下,开始“悟”他的人生、创作。十三岁时独自一人去英国读中学,当时开始接触现代艺术和设计,之后被伦敦大学录取,毕业后正值97年亚洲金融风暴,Simon只身一人移居了上海,开始了人生的新一页,成为了CTL INTERNATIONAL(U.K)(跨国室内设计集团)上海区域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Ma.Design,接着又发布了一系列原创作品,继而又在历史悠久的上海外滩开创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多元时尚空间M.House。 Simon Ma在艺术这个领域绝对可以说是个“全才”。在这个领域他涉足了绘画(绘画老师范子登先生)、音乐(音乐老师Burgress)、建筑设计(建筑老师Peter Hall)等等诸多项目,他的创造力,他的想象力,他的聪明才智通过他的苦心奋斗,使得他在每个项目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至于当我们在评价他的时候不得不用“天才”、“奇才”、甚至“鬼才”来形容他这个人。
Simon Ma,马兴文,著名华裔设计师。1974年于香港出生,8岁开始随著名国画家范子登习画。13岁赴英留学,大学主修建筑设计,毕业后留英发展。1997年,马兴文回国后选择了上海作为创业的起始地,成立了“一风艺术创意馆”。他同时是画家,是设计师,是时尚艺术家,是音乐人,是著名的一风廊主人,是ONE BAR老板,是跨国企业CTL的CEO,Ma.Design品牌创始人。如今,马兴文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Ma Design,以建筑、室内及家具设计工作为主。
Simon Ma--马兴文,是个艺术家吗?

“艺术家工作室设计”怎么用英文翻译拜托了各位 谢谢

艺术家工作室设计Artist studio
“艺术家工作室设计”怎么用英文翻译拜托了各位 谢谢

美术馆的建筑特点

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建筑本身除了衣食住行的基本功能之外,它也应该是我们整个时代和文化的象征物,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皈依所在。而美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对美、对文化、对精神品质高度追求的产物。因此美术馆的建筑便成为这一产物很为重要的文化形象表征与依托之一。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一件静止下来的雕塑品,承载着我们所有对于城市和历史的记忆与理解。而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国际上通常是被视为一体的。它们在英文当中的词源相同,都是“museum”,在西方“museum”最早的含义就是“ 缪斯的神殿 ”,是西方人表达信仰与寻找精神皈依的圣殿。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已经成为西方人除了教堂之外的另一含义的教堂,它是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并同时接受艺术熏陶与艺术教育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馆建筑它不仅用来陈列与展示艺术作品,它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性特质。在中国,从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由于各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均、以及我国建筑设计在资本架构的市场规则中所体现出来的被动性与局限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者说是为了适应自身生存的需要。多数时候会在为了迎合领导或投资商以及评委意图的过程中妥协,从而丧失建筑艺术本身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性以及文化批判力。乃至于我们眼下充斥着大量形态平庸、公共视觉形象糟糕、以及建筑学术质量低下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垃圾。独立而富有文化思想性的建筑设计艺术从当下建筑高速发展建设的市场机制中突围出来,成为不少年轻建筑师们追逐的梦想与表达学术理想的一个途径。于是,在大部分人需要用妥协来换取生存的同时,也有部分设计师选择了从其中突围的方式寻求发展。以张永和、刘家琨、张雷等实验建筑师为代表,他们的建筑实践逃脱了诸如评标、审核等规则的层层围堵而获得设计权。在他们争取脱离体制背景束缚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大胆创新、并融入更多元文化、地域与环境观照等诸元素,使他们很快在中国的建筑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影响力,并为世界范围的建筑界所关注。而美术馆或者艺术家工作园区空间建筑本身的公共地标性特点,正是他们相对更加独立创作并获得影响力的重要试验田。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影响力日益国际化以来,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美术馆建筑便也提上设计议事日程。中国有美术馆的历史还很短,第一所国家级美术馆是 1936 年 8 月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就是现在位于南京的江苏美术馆,但它的命运很坎坷,成立当年南京被日寇占领,美术馆便中止了一切美术活动。而后来中国再出现国家美术馆,是 1959 年,被称作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美术馆。直到近十余年以来,中国才渐渐开始涌现大量新的美术馆,国有的、民营的,形式多样不一而足。在建筑艺术设计本身方面比较有特点的现代美术馆建筑也便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上,张永和的泉州中国小当代美术馆、刘家琨的四川犀浦镇石亭村艺术组天井之家、赵冰的书道系列、王澍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都颇具时代艺术特色,关注当代问题同时融合了现当代艺术的审美趣味,在空间结构与文化思考方面大胆突破,较好地进行了融合。一时间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颇为领风气之先。 当代艺术创新中的探索性与实验性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普遍性,所以当代艺术馆的建筑通常也有别于传统美术馆的建筑,而显得更加特立独行、更能体现建筑艺术的时代感、独立性与思想性。近两年来颇具特色的现代美术馆建筑中,由徐甜甜设计的北京宋庄美术馆、王晖设计的北京今日美术馆,也很是别具一格。展现了新一代年轻建筑设计师在美术馆建筑方面的成果。另外还有已经落成的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在实施建设中的上海证大喜马拉雅艺术中心,以及目前计划正在推进中的四川成都以周春芽、何多苓为代表的画家们将在附近的风景区“三圣花乡”置地,由艺术家们自行设计建造艺术家工作室园区。其实,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画家同时也做建筑设计师的不在少数。达芬奇、拉菲尔等绘画艺术大师都干过这一行,而且非常出色。美化建筑原本就是造型艺术至高无上的课题,造型艺术也曾是大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结构发生改变,分工越来越细,以至于今天的造型艺术存在着彼此分离、相互孤立的状态,这恐怕只能通过所有环节工作人员有意识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它们从孤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艺术没有特点
美术馆的建筑特点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者是谁?或者说是哪个团队设计的?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的设计者: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 2008奥运会徽“中国印”核心设计者:张武、郭春宁、毛诚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者韩美林,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设计组组长、北京奥运会标志创作组组长、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专家组组长,中央工艺美院的第一届毕业生,既是才华横溢、勤奋多产的画家、雕塑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工作室也同他的作品一样展现着艺术的魅力———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惟一一家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 韩美林介绍说,此次吉祥物设计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数量上,正如蒋效愚向公众透露的那样,此次北京奥运会将选取五个吉祥物。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在佛教文化中,“五”代表圆满,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
韩美林,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设计组组长、北京奥运会标志创作组组长、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专家组组长,中央工艺美院的第一届毕业生,既是才华横溢、勤奋多产的画家、雕塑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工作室也同他的作品一样展现着艺术的魅力———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惟一一家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 韩美林介绍说,此次吉祥物设计充分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数量上,正如蒋效愚向公众透露的那样,此次北京奥运会将选取五个吉祥物。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在佛教文化中,“五”代表圆满,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 韩美林先后为美国亚特兰大市等多个城市创作了数十件巨型的城市雕塑。1996年,经过17个国家顶尖艺术家的竞争,最后只有3件雕塑作品入选为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标志性雕塑,其中就有韩美林的作品,那个花岗石铸铜雕塑《五龙钟塔》,被永久陈列在亚特兰大世纪公园。如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收藏有韩美林的艺术作品。
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者是谁?或者说是哪个团队设计的?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